2025-11-12 19:05:03 来源:
浏览次数: 0次
2025-11-12 19:05:03 来源:
浏览次数: 0次
2025年,一个医疗创新波澜壮阔的时代交汇点。全球创新浪潮奔涌而来,中国医疗创新生态则发生了很多革命性的变化,政策、资本、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,使得如何从“跟随”走向“源创”成为共识。在此趋势下,进博首日,阿斯利康举办“汇聚中国智慧,惠及全球健康”圆桌论坛,跨国企业及本土创新力量齐聚。
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、全球研发中国负责人何静,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陈冰,诚益生物中国临床研发负责人朱波,和铂医药产品开发事业部总裁陶晓路,Evinova中国总经理张杰共同出席,跨国药企、本土创新药企,研发、BD、临床、AI不同领域的专家在论坛中进行深度的对话,揭示中国创新生态的价值链逻辑,正从"引进来"升级为"走出去"。

“汇聚中国智慧,惠及全球健康”圆桌论坛嘉宾合影
他们是中国创新生态从跟跑到领跑的亲历者、参与者。这场深度的对话,分享本土创新国际合作最具代表性的案例,也着眼中国创新生态中的新趋势,关于本土创新走向国际的路径以及合作模式的不断升级;也关于AI+进入医疗领域更多应用场景,带来更多颠覆性想象;更重要的是,当中国创新登上世界舞台,如何进一步加速创新转化,将其输送为全球方案。
01中国创新“领跑”并非偶然
中国创新生态呈现的是从基础科研、临床资源到产业资本系统性的突破,突破背后的推动力量也来自方方面面。关键的要素在发生变化吗?如果在发生变化,“新马车”又由什么部件构成呢?
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、全球研发中国负责人何静解读了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逻辑:中国医药创新的“领跑”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以“健康中国2030”为纲领的顶层设计、持续深化的药监改革,以及研究型医院水平、生物科技公司和资本投入的全面提升,中国已构建起成熟的创新生态链。“中国创新具备的优势,第一体现在强大的临床开发能力,各疾病领域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走上国际的学术交流舞台;第二,先进技术平台的输出能力不断增强;第三是做基础科研的科学家与临床专家之间正呈现出积极的‘双向奔赴’ 态势,极大地促进了转化效率。”

何静在论坛上发表观点
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陈冰用四个F、五个C形容观察到的中国创新生态特点以及变化。四个F代表“Fail fast,Fail forward”,这是通过小步快跑、不断试错的方式实现渐进式创新,陈冰表示:“传统意义的创新是0到1的创新,国内过去十年间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跌倒一次,0变成了0.1,再来一次,0.1变成了0.2,跌倒10次爬起来10次,最后变成1。”这是中国创新生态高效、敏捷、韧性强的核心优势。

陈冰在论坛上发表观点
“Connect-Communicate-Collaborate-Co-Create” 5个C则代表合作视角的进化。从连接、沟通,到license in、license out这样的合作,再到共创,阿斯利康与本土创新药企开展的合作不少已进入Co-create的合作模式。这一模式正在形成正向反馈,促进生态圈内的良性互动与共赢发展。
02“十亿”美元大单背后
据公开数据,截至2025年10月,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已突破380亿美元,全年有望挑战500亿美元关卡;前10个月的数据不仅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数据纪录,也超过了目前IPO的资金数量,成为整个市场上最重要的创新药资金来源。
诚益生物、和铂医药都是合作出海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样本。重要的合作达成之后,双方如何开展协作,如何加速创新产品的临床转化以及产品国际化的最新进度,往往是业界关注的焦点。
2023年,阿斯利康和诚益生物就小分子GLP-1受体激动剂AZD5004(ECC5004)达成授权许可。诚益生物中国临床研发负责人朱波认为,诚益与阿斯利康的合作模式是全链条的,本土研发、全球共创的深度合作模式。这样的合作体现出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制药价值链当中定位的重塑,提升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的影响力。另一方面,推动中国创新药企接轨国际最先进的水平、提高研发能力。、
朱波表示:“第一个GLP-1产品进入临床到今年正好20年,GLP-1产品已经成为超级药物,从最开始控制血糖,到现在用于体重管理、脂肪肝、呼吸睡眠障碍、骨关节炎、阿尔茨海默症等,不断迭代。注射剂型是现在的主流,口服需求马上爆发。激烈的竞争中,临床转化速度至关重要。依托于阿斯利康在全球和中国的研发能力,包括良好的医院网络、丰富的专家资源、一流的研发团队,我们希望尽快推动药物上市。”
朱波透露,AZD5004目前正处于全球同步推进的关键阶段,阿斯利康主导的全球2b期临床试验,预计在年底或者是明年一季度完成,在中国进行的桥接1b期试验,预计在年底同步结束。
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合作则显示出一种持续的升级。在今年3月达成针对多特异性抗体疗法、总交易额最高可达 45 亿美元的长期战略合作,同时阿斯利康对和铂医药进行1.05亿美元股权投资。此前,2022年,二者达成双抗HBM7022授权合作,2024年通过和铂医药子公司诺纳生物达成了第二个合作项目。近日,阿斯利康位于北京的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正式落地,同时位于该中心附近的支持双方合作的和铂医药-阿斯利康创新实验室在京启用。二者的合作从单一产品授权到平台合作,结合股权投资、实验室赋能,逐步升级。在两个不同企业的合作案例中均可以看到临床研究的加速。据陶晓路介绍,与阿斯利康第一次合作是全球第一个双抗分子出海,当时HBM7022处于Pre- IND阶段,不到一年,阿斯利康就将产品推入全球临床开发阶段。“这样形成了优势互补,多方合作的生态圈。以后会有更多由中国biotech产生创新资产,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,实现全球加速,甚至全球领跑的局面。”
03行业未来图景
“如果通过AI进行药物发现,AI支持制定临床开发策略,又通过 AI 赋能的临床研究平台,完成整个临床试验过程,最终推动一款药物获批上市,这将成为未来几年整个行业中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。” 张杰说。
谈到医药领域未来5年最值得期待的突破,AI是与会者绕不开的话题,总会成为讨论的热点。AI在各个环节的应用已经成为各个药企重要的战略,应用越来越广泛,也诞生越来越多的重磅合作。
作为阿斯利康旗下一家独立的医疗科技公司,Evinova成立于2023年,2025年在中国正式运营,公司主要关注的是 AI 赋能的临床研究平台。其开发的SDP(Study Design & Planning)平台可以帮助研究团队完成临床方案设计、规划方案执行、进行成功率的预测等。目前Evinova在国内已落地支持超过20个临床研究项目,包括一些全球大型Ⅲ期临床项目。近日,Evinova与和铂医药启动AI战略合作,覆盖新药物临床可开发性、方案设计、开发策略方面的建议等。作为合作方,陶晓路从应用场景出发,AI早期更多用于药物发现和分子设计,她希望看到AI更多应用于助推临床研究的转化,提升临床转化率、降低临床成本、提升临床成功率。
而陈冰则站在AI技术本身突破角度,指出关键要素分布在数据、算法、算力三个层面:在新药研发领域,最花钱、花时间的是临床研究,因为人体里各种复杂的反应还不能被AI很好地模拟,当各个药企的数据尤其是很多失败的数据能够共享,可能会成为一个引爆点。算法层面,现在正在各个细分领域不断渐进迭代。再说到算力,当量子计算机可被应用到模拟体内生化过程时,也会成为下一个重要的突破点。
创新的能量与智慧如何进一步转化为全球方案,是贯穿整个论坛最核心的逻辑,也成为论坛参与者重要的议题。
朱波认为:真正的国际化,不是一个企业找到一个好产品,去欧洲、美国开拓市场,而是各个企业,跨国药企或者生物技术公司,在世界版图内,能够和同行们形成互利的合作生态。这可能是中国走向世界一个重要的方向。
作为跨国药企,阿斯利康一直秉持深耕中国的战略布局,在中国落地两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,并且积极开展与本土创新药企的合作,谈及阿斯利康的核心理念,何静强调阿斯利康的战略是“内嵌”到中国研发生态中,成为其建设的重要贡献者之一。“阿斯利康与中国创新的链接覆盖了从药物发现、早期研究、临床开发、疾病生物学、大数据应用、人才培养到疾病管理的全流程链条。我们的战略不单纯只是运营业务,更多的是能够去参与、贡献到整个生态体系建设。”